一池山水,千载诗人地。池州向来风景如画、秋色宜人,霜降时节的池州学院更是分外清丽,30多亩6万多株黄菊应时怒放,如烟如雾,沁人心脾。
望着满目的金黄,该校总务处副处长张静平自豪地介绍:“这里原来是垃圾场,去年学校把它开垦出来,打造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分垄、种苗、浇水、施肥……整个过程。再过两天,还将组织学生采摘菊花,送到扶贫企业制成花茶出售。”
“菊花黄劳动美”田边的宣传栏赫然印着这六个大字。但是劳动教育之于池州学院,改变的又何止这一方田地!
以劳动心理学为指导
“疫情防控期间,你希望学校开展什么内容的劳动教育?”
这个问题出自今年3月池州学院开展的全国劳动教育线上调查。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超过70%的学生选择了厨艺。
该校劳动素养教育研究团队成员黄国萍副教授便和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胡文海商量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家乡创意美食文化烹饪大赛。
“我只下过方便面,从没做过饭啊!”学生汪天成尽管厨艺不佳,但觉得家乡的“岳西八大碗”很有特色,如果挖掘出来给大家看,是对家乡文化的很好宣传。于是上网查做法、请教身边长辈、购买所需食材、进行烹饪制作……
劳动中,汪天成考虑到传统八大碗食材多为豆腐、少荤腥,于是调整荤素比例,以达营养均衡。又因为家里有2位老人,便将口味改得清淡些。想着整个过程要拍摄剪辑成作品参赛,便精心设计了摆盘,力求美观。
“全院多名学生都参加了比赛,评奖后,我们团队访谈了获奖学生,了解他们劳动过程中的创新点和思维走向,并进行深入地团队交流和分析。”在黄国萍看来,剖析劳动素质教育背后的心理因素意义重大。
一方面,可以用劳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学校劳动的组织和实践。年,池州学院成立劳动素养教育研究团队,15名成员中有4名教师是学心理学的,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把劳动心理学作为学校整个劳动素养教育的理论支撑。“比如说,给菊花园拔草,中间是原地休息好还是开展一些唱歌跳舞等娱乐项目好?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后者对人的身心恢复都起着较好的作用。”
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践成果可以不断丰富劳动心理学的内容。年,学校出版了全国第一部大学生劳动教育专业教材《大学生劳动素养》,把劳动素养教育内容拓展至知情行意四个维度。此后几年,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个案追踪,观察学生在劳动课中的表现,研究劳动素养发展规律和创新创造思维发生发展规律。现在,该团队根据多年的实践成果重新修订了《大学生劳动素养》教材,对学生劳动体验等方面进行大调整。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作用于理论,两者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全面推动了学校劳动素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在的池州学院已经建立起了以劳动心理学为指导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机制。
把劳动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中
外国语学院学生参加池州市国际马拉松,担当语言志愿者,为外国人做翻译;商学院组织学生赴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百人直播进企业”专业劳动实践;机电工程学院学生奔赴农村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创造性地利用专业所学解决农民农作物种植以及村镇建设方面的问题……
把劳动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中是池州学院的又一大特色。目前,该校形成了以专设劳动课为核心,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和第二课堂为同心圆的一核三环课程体系。
专设劳动课是劳动素养教育的核心,也是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属于必修课,设30课时,1个学分,主要包括线上线下的劳动意识教育、劳动常识教育等。依托专业课程开展的劳动教育由二级学院统筹管理,由学院实验实训中心罗列出学期专业劳动时间任务,各专业学生轮流开展。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组织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依托《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开展了题为“以创意手工劳动体会匠心精神”的劳动教育课,从材料准备、打底、字体雕刻到字体边缘勾勒,每一个环节都充分考验了学生的耐心和专业技能。
公共课程和第二课堂是主要的劳动教育融合课程,设12个学分,个实践学时,学生可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途径获得。、年,学校禅茶社社员先后进入安徽国润茶业有限公司学习调研萎凋、揉捻、发酵、烘培等制茶流程,感受一杯茶背后的辛劳。平日里,社团经常开展泡茶、品茶、制作茶点等活动,邀请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共同体验收获的喜悦。
该校团委副书记李旋宇认为:“这些课程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打破专业教育的空间限制,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也在专业实践中收获了劳动成果。”
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亲手把一根棍子制作成一双筷子,这是许多大学生想都没想过的事。
然而,在池州学院的“匠心筷子工坊”里,学生学习刨木、打磨、切割、刻姓名、上桐油……已成常态,更难能可贵的是,教授这些技能的人也是学生。
“他们是学校的一支创业团队,一行四人先去杭州拜师学艺,学成归来再手把手教其他同学。”学生处处长方文利认为,学生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艺术思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筷子,非常有意义。
池州学院十分注重劳动全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1、2、3”计划,即:%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20%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的模拟,3%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年,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每年几百学生参与其中,到目前为止,成功孵化了6家年销售额突破0万的企业,走在了全省前列。
“我是安徽省航模队专业运动员,年考入池州学院后着手做航模培训,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校给与了很多支持。”学生沈国富如数家珍地道,“入驻孵化基地时,提供两间工作室,水电费全免;每年体育学院新生报到,设立航模专场招聘会招聘队员;大一新生军训和运动会上,安排航模队表演进行宣传造势;日常训练需要用到运动场,院里积极协调……”
四年多来,航模队一边在校内做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一边到池州市中小学开展专项提升,以课后三点半的形式培训了多名学生。此外,还不定期地到周边乡镇小学进行公益讲座,一年十多次,受益人次超一万。如今航模队已有40多名队员,最高峰时超70人。在沈国富的带领下,近20名队员和3位体育老师考取了国家二级航空模型裁判员证书和航空模型辅导员证书,有的还参加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的执裁工作。今年,沈国富毕业了,运营着自己的航模公司,一些队员跟随就业。
可以说,劳动素养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涵养了学校的精气神,让它拥有了好气色。现在的池州学院,叠翠流金、秋色宜人,处处都是好风景,学生们体魄强健、内心丰盈,个个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王志鹏)
作者:王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