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么造成的经典从来不尴尬
近日,有家出版社在上搞了一项读者调查,说白了,就是排列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的图书”榜单,没想到,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竟悉数进入了榜单的前10名,国外的文学经典诸如《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也位列其中。于是便有人说,这就是国人目前的阅读情状,中外经典名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于是更有人说,中国人连自己的文学精华都读不懂了,真乃愧对祖宗啊!而有的评论者,则将这一现象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称这是拒绝传承,自断文脉,问题显然已经非常严重了。我不知道出版社搞这个榜单究竟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我一向认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选择与研究者是截然不同的,兴趣与爱好才是他们阅读的真正动力,读与不读,读得下去与读不下去,根本就影响不了经典自身的品质,与是否主动传承文化就更是毫不搭界。
这个道理是十分简单的。仅仅将历史的时钟拨回到百年之前,恐怕谁都会承认,那时的中国民众,文盲是占了绝大多数的,就像一个金字塔,识文断字的人只不过是那个小小的塔尖。即便如此,中华文化的精华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各种渠道,一代代地流传下来。至今我们仍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的成语,老百姓并非都是通过书本学来的,这些东西,已然隐藏于汉语的各个角落,一个人从咿呀学语,就开始接受之,想回避都不容易。我从1979年开始读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的《死*灵》,虽然这部著作被别林斯基称为“俄国文坛上划时代的巨著”,是无与伦比的,但我至今也没有将其读完。然而这并不影响我热爱俄罗斯艺术,我从其他一些作家和画家比如屠格涅夫及列维坦等人那里,获得了许多,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也。而读《尤利西斯》的经历,仿佛也是如此,我还因之请教过该书的中译者之一金隄先生,他开玩笑地说,如果你一下子就读进去了,那肯定不是詹姆斯
乔伊斯写的。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电子阅读时代。这一时代的基本阅读特征,就是排球战术中所说的“短、平、快”。我虽不太赞成这样的阅读,可也能尊重每一个体的阅读方法。阅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泛读,再就是精读。当下,国人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各种压力也在与日俱增,心绪不宁,浮躁焦虑,失眠抑郁,精读显然已成了一种奢求,况且,精读是需要门槛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求知欲望,是万难做到的。因此“读图”等才开始流行。即便如此,我也觉得阅读只是十分个人的事情,上来就给人扣上一顶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大帽子,一般读者是戴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