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任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豪迈的,一是香艳的,前者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或为遣愁,或为吊古,立意奇特;后者大半是用一种清新的笔调来轻描淡写的。当时元镇、白居易、李商隐、温庭筠等都与他上下同时代,他既不愿效风行一时的元白的元和体,又不愿效温李的晦涩;于是自成一体,立意必在奇辟。杜牧诗中俊爽的风格,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在晚唐是杰出的,在整个唐代诗坛中是独创的。这是杜牧忧国忧民的怀抱与伤春伤别的柔情交织在一起,以艺术天才表现出来的特征。他从日常的景色中发现独特的美,诗歌之所以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这与他采用比喻、拟人、寓情于景、以景表情、对比等手法有更密切的关系。诗词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深含讽喻,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则是他出入青楼,嫖娼押妓的自嘲。《清明》是杜牧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诗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一样迷乱。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清明佳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牧童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妙就妙在:“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来了。
这首诗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文字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一首诗成就了一个楼阁亭台或一个小城村落,俯拾皆是。“昔人已乘*鹤去”成就了*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让岳阳楼名闻天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眼前顿时浮现出滕王阁,杜牧没有想到,他的这首诗,现在已是家喻户晓,但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全国各地“杏花村”有大约20个,山西、安徽、江苏都有“杏花村”,其中尤以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的杏花村最为出名。为了给自己的“杏花村”正名,两地甚至不惜对簿公堂。估计彼时诗兴大发的杜牧也没有想到,这黯然神伤之中的千古佳句会引来后世无尽的争端。
关于杏花村争议比较多的是山西汾阳杏花村和安徽贵池杏花村。安徽池州方面认为,池州西郊有一个杏花村,距今有年了。杜牧曾当过池州刺史,在池州呆了整整两年,面对江南杏花微雨的美景,很自然的就写出《清明》诗了。有位学者编著的《杜牧年谱》中,考证出杜牧详细的人生活动轨迹,并没有提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记载。另外,山西气候干旱少雨,怎么可能会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这种江南才有的气候?
山西汾阳认为全国最大的白酒厂,用的就是“杏花村”这个品牌。这种酒起源于唐朝,杏花村的村名从出现起就一直没有改过。汾阳认为杜牧来过山西,证据是杜牧的《并州道中》以及很多涉及山西的诗文。而这首《并州道中》,就是写于杜牧从北都太原出发,南下去汾阳的官道上,怎么会没来过山西呢?汾阳还提有一个证据:杜牧的曾祖父杜希望,曾任汾州(西河郡,今汾阳)刺史,死后就葬在汾阳。大诗人王维有诗《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写的就是杜希望。作为曾孙,来曾祖父去世的地方,不也很正常吗?汾阳还拿出一个论证:现在山西气候和唐朝的山西气候是两码事。并举例同为唐朝诗人的鱼玄机描写山西景色的诗句“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以及“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类似的诗句,还有很多。
“名正言顺”也许是所有人都希望的,其实这桩关于杏花村的“千古奇案”,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杏花之意不在“村”,而在于酒,这是因为现代人有了商品的品牌意识。杏花村是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更是现实的巨大经济效益。年,国家工商总局裁定,“杏花村”商标被一分为二——山西杏花村公司使用的是酒类商标,而池州拥有的是旅游服务类商标。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那里,其实我认为并不太重要,那只是地方*府和企业为自己贴金的广告宣传,那里的酒好喝就行了。
到过汾阳县杏花村多次了,这里以汾酒闻名天下。早在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即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重镇。历史上,中国著名文人李白、杜甫、杜牧、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诗篇:“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杏花村曾一度更名为“尽善村”。
进入新世纪后的一天,我来到了杏花村,杏花村在汾酒厂大门向东,杏花村之名起源于唐宋时期,与古汾酒工艺有关,千百年来从未更易。古代汾酒酿造需要杏仁,由于酿酒需要,汾州酒坊广栽杏树,所以杏花村名约定俗成。杏花村遗址位于杏花村镇东堡,东堡卢家街的杏花村古作坊,相传是杜牧笔下的所在。据《北齐书》载:杏花村的酿造始自北齐河清年间(——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年没有间断。遗址为宋代“甘露堂”原址,现存作坊遗址为堡墙式院落,由南北两组院落组成,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北院为酿酒作坊原址,有五个院落,面积约平方米。现遗存清代酿酒作坊,且遗存有埋入地下的发酵地缸。院内有一古井,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古井亭”,亭依墙而构,墙上嵌有傅山手书“得造花香”碑一块,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院内还保存明代酿酒所用的甑筒一个。作坊遗址保存完整,反映了汾酒文化的传承,是一处十分珍贵的酿酒业实物遗址。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建筑已有余年历史,被认为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代酿酒场所,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山西造年鉴》记载“汾阳杏花村义泉泳酿造厂汾酒,年巴拿马获金奖”。今天,无论是汾酒厂还是杏花村一带的私人小酒厂,基本上依然沿用着杏花村老作坊遗址中呈现出的酿酒工具和方法。遗址和老作坊所展示的中国数百年间白酒酿造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是传统酒文化与现代社会保持密切关联的最佳佐证。
老作坊门前是一条石砖路面,街上砖头外墙有的外凸,有的内凹,斑驳里透出久经岁月的平静。当我们在老作坊门外的小路上徘徊并且感叹古老文化的深厚时,随步又走进杏花村悬挂的“酒”标志的一户人家,只见家里摆着深色的陶瓷酒缸,一个中年妇女站在柜台旁边。女人卖的是家里自酿的酒,时间最长的有七八年,原浆酒一斤(一壶)10元钱。“我们的酒没牌子。”女人说,冬天是卖酒的旺季,有时一天最多能卖几百斤。她说自己家里的小厂,做酒的方法跟大酒厂差不多,凭的就是价格低廉。在杏花村,很多人在酒厂工作退休后,在村里开设小酒厂为生。汾酒厂的人总是告诫我们在杏花村买正品酒只有到酒厂的销售处才能买到,不过不少本地人说,村里里卖的酒肯定是好酒,口感并不亚于名牌酒,当然,价格也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尝了尝女人家酿的酒,味道还真不错,我就买了一壶竹叶青。
杏花村里拥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著名景观有:太符观、护国灵岩寺、药师七佛多宝塔、杏花村新石器遗址、申明亭等。太符观被誉为“酒都杏花村酿造出的一个神话世界”。金代建筑太符观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杏花村历代道教传教布道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建筑风格全国少有,壁画、泥塑、悬塑栩栩如生,尤其是左右配殿的悬塑保存较为完整,后土圣母在文武侍从护卫下隆重出巡,造型逼真细腻,让人叹为观止。
从杏花村来到了杏花村汾酒厂,这个创立于年的杏花村汾酒厂继承了先代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建厂初期一个只有36名职工、十几间旧房的手工式作坊,已发展成为拥有职工余人,生产工艺一流,技术装备一流,科研队伍一流,以名优酒生产经营为主,兼顾科、工、商、贸等领域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如今杏花村,厂景如画,酒如泉涌。主导产品有汾酒、竹叶青酒、玫瑰汾酒、白玉汾酒、以及葡萄酒、啤酒等六大系列。汾酒是我国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而著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主要品种有国藏汾酒、青花瓷汾酒、中华汾酒、老白汾酒等。竹叶青酒是国家卫生部认定的唯一中国保健名酒。
70年代曾经来到过这里,那时酒厂还比较简陋,因为父亲每天都要喝一点酒,我就托朋友批了两箱酒,因为当时也没有多少钱,就批的是小汾酒和小竹叶青酒,其实就是不贴商标的酒,当时我还真有力气,一人抱着两箱酒从厂里一直到了长途汽车站。
年,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在杏花村汾酒厂举办了第一届摄影理论研讨会,我们每天喝着美酒,纵论着摄影理论和山西摄影的发展,用镜头寻找火热的生产画面。
年,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在杏花村汾酒厂举办了汾酒杯摄影大赛,作为大赛的组织者,我在酒厂住了几天,每天我们都在繁忙的车间里捕捉工人们忘我生产和精心检测的场面,当我们站在酿造车间那一排排壮观的酒缸前,那空气中弥漫的酒香,真是沁人心脾。出了正门有一个大广场,清晨,广场上到处都是人,跳舞者有之,散步者有之,打球者有之,真是生机勃勃。
年,50年前曾在内蒙古守卫边疆的北京*区守备一师三团六连的全国各地战友们相聚在太原,在旅游时,我提议去杏花村汾酒厂,提议获得了大家的赞赏。到了杏花村,真是大变样了,这里已经是国家4A级景。我们来到酒史博物馆,这座酒史博物馆是我国首座酒史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历代千余件酒器和丰富的酒史资料,其深邃的酒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博物馆内现存自夏、商、周一直到明、清、民国时期的多件酒器酒具,历代酒器酒具主题展绝对是中国汾酒酿造业的起源和独特传统工艺的一次远古探访。李白、杜甫、杜牧、宋之问、傅山、顾炎武、郭沫若、巴金、吴晗等众多文人墨客畅饮杏花村美酒后吟咏歌赋的余篇诗文、余件书法墨宝也在字画苑展出,令人目不暇接。此外,活灵活现的立体投影、栩栩如生的巴拿马获奖情景、别具一格的现场酿造,充分展示了山西杏花村汾酒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博物馆的东院建立了一个仿明清时期的汾酒作坊,全部生产工艺及工用具恢复明清时期的手工操作,现在已经不让人们进入生产车间了,我们隔着玻璃看到了现代化的生产线,车间生产已经是电脑自动化操作。在陈年酒库中,我们品尝最纯正的陈年佳酿,战友情深,佳酿醇厚,多少情感,化作了杯杯美酒。
走出汾酒博物馆,绿草如茵,秀木成林,山石遍地,亭台林立,湖泊涟漪。杏花村有个古井亭,汾酒厂博物馆门前也有一个仿制的古井亭,有人在古井亭,讲起了一段传说:相传,杏花村有个姓吴的老汉开了个叫“醉仙居”的酒馆,一天突然有个老道来这里喝酒,直喝得酩酊大醉方休。吴老汉问他要钱,道士说造酒的井是他打的,硬是不给钱。后来道士见吴老汉逼得不行,一气之下,走到井前张口把酒全部吐到井里。从此,这口井的水就变成又香又美的酒了。吴老汉因此财雄一方,成为大富。几年之后,那位老道又来了,询问酒家生意如何。吴掌柜却说:“生意虽不错,只是骡马没有酒糟吃。”那道士一看酒家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大为恼火,走到井边,念了几句咒语;用手朝井里指点了几下,从此,井里的水就不再是美酒了。老道临走时在井边写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道畜无糟。”故事尽管富有哲理,但我认为把酒吐到井里却是不雅,容易使胃口感到不适。佳酿之地,必有名泉。其实杏花村地处吕梁山与太岳山两山拐弯交汇的“大漏斗”,漏斗下面涌出了山西著名的岩溶大泉——郭庄泉。杏花村后有大山依靠,前有名泉流水,水源都是天然矿泉水,含锂、锶、偏硅酸三项均达标,是国内少有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冬季,山脉挡住了寒流空气,杏花村成为了天造地设的避风港湾。夏季,南部吹来的风和海洋季风,遇吕梁山阻挡停留回旋,造成了杏花村气候的冬暖夏凉和温润清爽,这是酿造汾酒的最佳气候生态。可以说,杏花村汾酒厂得天独厚,汾酒产品是天地造化的美酒佳酿。
战友们纷纷在杜牧诗中的牧童遥指塑像前留念,醉酒当歌,人生几何。人们微醺念叨着杜牧千古流传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遗址位于杏花村镇东堡,东堡卢家街的杏花村古作坊,相传是杜牧笔下的所在。
墙上嵌有傅山手书“得造花香”碑
院内有一古井,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古井亭”
院内的旧酒缸遗存清代酿酒作坊有埋入地下的发酵地缸。
遗存清代酿酒作坊,
堡墙式院落高耸的院墙
酒厂遗址酒厂遗址
酒厂遗址遗址外泥泞的小街古老院墙外天真活泼的儿童古村院落斑驳院墙前的老人门虽设而常关金代建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杏花村历代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太符观门环80年代初的汾酒厂生产车间80年代初化验员在认真检验,严把汾酒质量关。年,作者(前排左1)参加了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在杏花村汾酒厂举办了第一届摄影理论研讨会。
年,作者(前排右6)组织了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在杏花村汾酒厂举办了汾酒杯摄影大赛。
年,繁忙的生产车间。年,工人左认真地贴商标。检验 检验严把质量关繁忙的车间包装发货年,50年前曾在内蒙古守卫边疆的北京*区守备一师三团六连的全国各地战友们相聚在汾酒厂。
现代化的车间自动化的检测自动化包装战友们畅饮美酒美酒吸引着战友们汾酒博物馆前新建的古井厅
战友们纷纷在杜牧诗中的牧童指引前留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