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春痘医院医师 http://m.39.net/pf/a_8740647.html潮语版的故事音频链接放在评论处,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即将到来,我发现幼儿园已经开始教孩子们朗读古诗《清明》,很多小朋友记忆力很好,已经开始会背古诗了。我第一次听到我儿子背古诗的时候,内心并不是特别欣喜,因为我觉得孩子靠记忆背下来的古诗,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和渗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跟崔老师(安宝儿妈妈)是一致的,背诵并不代表理解,只是记忆力的一种表现,这跟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方式是一样的。
所以,我希望找到资料,了解清明这首诗歌背后的故事,通过给孩子讲古诗背后的故事,让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到古诗的情景和意境,这才是我想要的,在找资料的过程中也是我自我学习、提升修养的过程。
今天我们要来分享的就是《清明》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首先什么是清明?
古时候人们没有网络、电视、手机、电脑,没法看天气预报,但是他们又要种庄稼,所以怎么办,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记录了很多年的天气变化情况,然后总结出了一个指导人们种庄稼的方法,叫作“二十四节气”。即是把一年分成了二十四个阶段,来告诉人们什么时候到什么季节了,一段时间里的天气是雨水多还是要下雪了。
清明就是这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但是为什么后来清明这个节气会变成一个节日?那还要从寒食节说起。寒食节一般都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人,名字叫做介子推。晋国有个公子被人陷害了,他就带着自己的家人和臣子一起到外面流亡,其中有一个臣子叫作介子推。在流亡的途中,公子快要饿死,介子推就割下了自己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还当上了君主,介子推不想争功,便隐居在了深山中。公子亲自到山中请介子推出来做大官,介子推不愿意,仍然躲藏在山里。公子就命令手下的人放火烧山,原本是想着介子推看见大火便会跑出山来,结果介子推坚决不出来,被活话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之下。公子看到后非常伤心后悔,为了纪念介子推,就规定在这一天,全国上下都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冰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慢慢地,到了后来,人们不仅在这一天纪念介子推,也开始在这一天纪念自己过世的亲人。
到了唐朝,老百姓都在寒食节去给自己过世的亲人扫墓,祭拜他们,形成习惯。皇帝唐玄宗就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习惯,能够让人们懂得尊敬自己的先祖,这种好习惯应该流传下去,于是就把寒食节定为了法定节日。
再后来,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实在挨得太近了,人们过着过着,就把两个节日过到一块儿。当然,在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除了扫墓祭拜,还会去踏青郊游。
从古到今,很多诗人都为清明节和寒食节写过诗词,这些诗词中有一首最为出名,就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
这一年的清明节,杜牧在安徽省池州市做官,看着大家都一家团聚,去给自己过世的亲人扫墓,自己却孤身一个人在外地,没办法回到家乡长安,十分失落,便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不巧,这个时候天却下起了蒙蒙细雨。杜牧看着路上的行人,他们一个个在雨中也是心情低落的样子,好像丢了*一一样。可能是因为逝去的亲人而伤心吧,也可能是因为下雨了没办法出去好好游玩而感到扫兴。杜牧就想,既然下雨了,那不如去酒楼喝酒,顺便躲躲雨吧。他抬起头,正好看见前面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便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也不说话,只用手指了指前方杏花村的方向。杜牧明白那里一定有酒家,便去那里喝酒。
喝完酒,有他写了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就是《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图片来自网络,故事思路得益于安宝儿妈妈的启发,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