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难过银行关
互联活期产品理财开户难难难
今年以来,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活期类理财产品,愈发火热,活期宝、活期通、余额宝、现金宝等层出不穷,这类理财产品随取随存,收益往往高于活期存款,目前已经成为低门槛、大众化的理财首选。
然而,近来不断有投资者向本报反映,在注册开户过程中,经常遇到“银基”签约失败、过程繁琐等问题。昨天,南京财经大学的赵旭东同学告诉,他在上尝试注册国内某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时,遭遇签约银行的百般阻挠。
上开户难过“银行关”
小赵向演示,首先登陆该基金公司站,点击“立即开户”,按照提示,小赵选择了一家银行,随后跳转到中转页面,该行先是让填写申请材料,小赵按要求填写姓名、账号、联系电话、邮箱等带"*"号必填信息后,点击提交,弹出“电子协议申请失败”对话框,重复操作两次后,依然失败。
随后,致电该行客服,核对身份信息后,客服让小赵重新填写一次,尝试几次后,依然弹出“电子协议申请失败”的对话框,此时,错误代码已经变为“您已经与该基金公司签订协议”,但至始至终未曾弹出签订成功的对话框,让人很是费解。
小赵向透露,平时父母给的零花钱放在银行卡里利息有限,因此自己选择了一款货币基金产品,随取随存非常方便,年化收益率一直稳定在5%以上。“银行的活期存款利息只有0.35%,收益微乎其微,几千块的生活费又不够买理财产品,所以就选择了活期的货币基金”小赵告诉。
谁挡了我的开户路?
一位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现在货币基金产品的活期收益在5%-6%之间,将近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的20倍,跟理财产品收益也不相上下,此外,不少银行有自己开设的基金公司,不排除出于竞争考虑,故意设障限制储户流失,目的是让部分消费者“知难而退”。
不过,某股份制银行的内部人士向表示,基金业务占比银行业务非常小,银行没有必要为此故意刁难客户,此外,不少银行都的基金管理公司跟大多数基金公司都有合作关系,不存在故意设卡的可能。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这类业务占比有限,但在银行业整体面临盈利增速趋缓、存款压力加大、业务面临转型的背景下,货币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张对银行的揽储造成威胁,不排除故意设卡的可能。
来自南京大学的冯同学也向反映了类似的问题,“我在银行与基金公司的站页面来回中转五次后才签约成功,想不通签约手续为何如此繁琐,是基金公司流程设计不合理,还是银行故意刁难?”小赵还告诉,自己的同学有不少想尝试货币基金产品的投资,但由于这种往复周转的复杂流程,大都放弃了。
“银基”蜜月期画句号
了解到,在经历了几年的蜜月期后,银行与传统基金公司的“蜜月期”逐渐结束,关系也趋于平淡,不少银行自己出资设立基金公司,基金公司选择另起炉灶,通过电商等互联途径销售自己的产品。业内人士告诉,作为基金销售的主要渠道,商业银行曾经为追求首发规模与基金公司并肩作战,调动客户资源、开拓市场不遗余力。而如今,银行的货架上信托、保险(放心保)等产品玲琅满目,基金产品的地位大不如前,这也是造成“银基”业务逐渐惨淡的根本原因。
有银行业人士坦言,无论是基金还是其它理财产品,银行的收益主要来自销售佣金和托管费。基金在这方面的费率是公开透明的,相比于其他理财产品,实在无利可图,此外,在调动银行销售基金的积极性方面,基金公司缺乏优势,这是其陷于被动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