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刘亚楼日常生活故事
憎恨在背后捣*的人
中国论文
1957年,*的整风运动开始后,个别人提意见说:“刘亚楼同志你批评人太尖刻,有时令人难以接受。给人的感觉是,你不是冬天的太阳,而是夏天的炎暑,让人感觉不到温暖,却感到一种咄咄逼人的煎烤……”
刘亚楼知道后,发自内心地说:“这个批评很中肯!我应该改正!”
事后,他多次在*委会上和支部大会上检讨说:“我这个人喜欢一针见血、命中要害地批评。我主张把话说在明处,当面可以骂娘,但背后不能捣*。我最憎恨那种当面拍肩膀,背后动家伙的小人!可是我批评人的口气尖刻了一些。批评人应该注意效果。这好比种花和治病一样。给花浇水施肥,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水浇多了,把花淹死了;肥施多了,把花烧死了。看病也是同样的。医生给病人吃药,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康复,如果药量大了,就会适得其反。批评人应该让人感到温暖才对。在这方面,罗荣桓元帅是我的榜样。他善于批评人。有时骂你都使你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我要向罗帅学习。同时,我也非常感谢给我提意见、帮我治了病的同志。”
收到稿酬后
1957年8月1日,苏联《红星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建*三十周年,发表了一组纪念文章,其中有一篇《年轻的中国空*在成长》,是刘亚楼写的。文章发表后,《红星报》报社给刘亚楼寄来了900卢布的稿费。当稿费交给刘亚楼时,他说:“我只出了思想,秘书起草,反复多次修改,很辛苦;打字员多次打印,很吃力;翻译译成外文,费劲不小。要按劳取酬,分给大家。”
秘书不同意地说:“司令员,这主要是您的功劳啊,何止只出个思想呢!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连同标点符号在内,您不知推敲了多少遍,甚至很多段落都是您执笔写的。您花的心血最多,功绩最大……”
“算了,就这样定了!”刘亚楼打断了秘书的话。钱全部分给了大家,他一分也没要。
对送礼者进行严厉批评
有一年,刘亚楼在青岛空*疗养院疗养,住在十三号楼。
当天晚上疗养院的院长带着人参酒、高粱饴、水果罐头等许多土特产专门登门拜访。一进门就把东西摆放了一桌,满以为首长会很高兴。
不料,刘亚楼一看到东西,就面带怒气地问:“院长!这是干什么?是你个人请我吃?还是准备以我的名义报销?”院长万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当头一棒,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过了一会儿才结结巴巴地说:“首长不经常来,请首长尝尝,没什么好东西……哈哈……”
刘亚楼愈加严厉了,进一步追问道:“院长,请你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你想干什么?”
院长像触了电一样,霍地站了起来,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根,呆了半晌才小声说:“司令员,没有别的意思。其实,这种做法也并不是单对您一个人的。每个首长来,我们都这样招待……”
刘亚楼迅速站起身,拔腿就走,头也不回,并再一次厉色说:“请你拿回去,我没这个习惯!”
对待升官与换车
1959年,刘亚楼被提升为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有关部门按规定给他准备了一辆“大红旗”轿车。他知道后,把办公室主任叫来嘱咐道:“现在我坐的‘吉姆’车已经很好啦,不要再换‘大红旗’了,在这些问题上,一定要特别注意。”
可巧,事隔不久,他去杭州开会。“吉姆”车送厂大修,直到他回京时车子还没修好。在这种情况下,办公室主任就向管理局要了辆“大红旗”。刘亚楼返京那天,办公室主任高高兴兴乘坐着那辆“大红旗”到机场去接。
刘亚楼走出机舱,一眼就看见机前停着一辆“大红旗”,顿时收起了笑容,开口便问:“这辆车是来接谁的?”说着,他向前走了几步,往车里望了望,看见了他的司机,便生气地说:“原来是给我要来的。”主任忙解释说:“您的车送厂大修了。”刘亚楼反驳道:“我的车送厂你可以从汽车队派辆别的车嘛,这不是要车的理由。主任,你说呢?”
主任无言以答,呆呆地站在那里。刘亚楼看了他两眼,接着又严厉地说:“你擅自要车是错误的。你一点也不爱护首长。你以为给我要‘大红旗’我应该表扬你,不!我要批评你。一升官就伸手要待遇,这是什么作风!你想过没有,一个领导者应该带什么头?有什么品格作风?你也是一个老同志,怎么能如此轻率地处理问题呢!这辆车是你要来的,我不坐!请您坐回去吧。”说完,他搭乘王秉璋副司令员的车回去了。
欢迎别人对他的
文章提意见,讨厌吹捧
刘亚楼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一直想写几篇回忆录,颂扬红*的光辉业绩,不幸的是他只写了两篇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在撰写这两篇回忆录的过程中,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每篇都做了二三十遍的修改,仅标题就改过十几次。他认为文章的题目一定要新颖、切题、不落俗套,让人有回味的余地。经过反复推敲,他最后确定了以《伟大的一步》和《横扫七百里》为题。
文章写好后,他多次召开讨论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地提意见。凡是他认为提得对的,都采纳;凡是有待于进一步查清核实的问题,就认真记下来,会后再核实。不管谁提意见,他都欢迎。意见越多,他越高兴。
有一次,正当人们七嘴八舌提修改意见时,有一个人却站出来对文章大肆吹捧,他满以为会得到首长的欢心。没想到,刘亚楼却说:“今天开会是讨论我的稿子,希望多提修改意见,我不想听赞歌,更不想听那些肉麻的吹捧。如果你没有什么新的意见,你可以走了!”他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在讨论中,刘亚楼一再强调:修改文章一定要像鲁迅和欧阳修那样。鲁迅修改文章不怕割爱,最能割爱,文字精练,不用一个虚字和多余的字,能写成散文的决不拉成小说。欧阳修也是这样,他每次写文章、写信,哪怕写一张几个字的便条都要打草稿,反复修改,能用两个字说清的决不用三个字。欧阳修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借鉴,写文章一定要精益求精。
几斤猪肉的故事
1961年,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有一天,刘亚楼正在青岛疗养院审编*事条令。有人反映:他麾下一位将*跟疗养院要了几斤猪肉,想带回北京。 刘亚楼听后将那位将*请来,直言不讳地说:“同志哥,听说你要了几斤猪肉。几斤猪肉事小,可影响大呀!你不知道啊,群众中有反映,状都告到我这里来啦,你看怎么办呢?!”
将*一听,心火上升。他想:几斤猪肉,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何必小题大做。反映意见的人是借题发挥想搞臭我嘛。他越想越生气,但又不敢发火,于是在一边叭哒叭哒不停地抽烟。半天不吭气,不表态。
刘亚楼笑了笑,耐心地说:“同志哥,咱们国家现在困难啊。毛主席、周总理、中央首长都和全国人民一样,节衣缩食,每餐只有两个素菜,咱们作为空*领导干部如果在几斤肉上斤斤计较,怎么带领群众渡难关呢?!”
将*似乎醒悟了,开口说:“既然影响这么大,我就不要了。”刘亚楼说“同志哥,你未免想得太简单了。猪肉一退回,影响就能挽回吗?要挽回影响,恐怕要检讨!”将*一听,脸刷一下涨红了。心想,这不是出我的洋相吗?太丢面子了!
刘亚楼看出了他的心思,马上说;“同志哥,检讨并不会丢面子,检讨才有可能真正挽回面子。我认为,一个领导者的自我批评,只能帮助他更好地树立威信,而不会降低他的威信。相反,有错,支吾搪塞,才真要丢面子。毛主席不是说要天天洗脸吗……”
将*听了这番话,真正醒悟了,认识到刘司令员和反映意见的人确实在爱护自己,只是自己过去没有认识到。于是,他郑重地在群众中做了深刻检查。刘亚楼抓这件“小事”,不仅教育了将*,也教育了群众。群众个个称赞,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甚至连那位告状的人也深有感触地说:“老红*到底不一样,对这么几斤猪肉都能如此严肃对待,认真检讨,使我深受教育,我一定好好向他们学习。”
一眼看出
大家哄然而笑的原因
有一天,空*机关召开*人大会。当人员都到齐后,主持会议的人从台东头走到台西头,面对台下大声说:“禁止吸烟!要脱帽,要肃静!马上就要开会了!”他不说还好,一说台下却哄堂大笑,热闹起来。弄得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坐在台上的刘亚楼一眼就看出了大家哄然而笑的原因。原来,这位会议主持者要求台下人禁烟、脱帽时,自己不但戴着帽子,手里还拿着一支冒着烟的香烟。
刘亚楼马上把他叫到跟前,严肃地批评了他,让他赶快掐掉烟,脱下帽子。会场顿时肃静下来。
在盖叫天坟前细解说
刘亚楼在杭州空*疗养院疗养时,一天晚饭后他同几个同志出外散步。当爬上了丁家山时,看到了一座坟墓,四周环绕着苍松翠柏。墓前两旁的柱子上镌刻着:“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横批是:“学到老”字是郭沫若写的,苍劲有力。
刘亚楼兴致勃勃地指着忠孝坊问同行者:“你们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意思吗?”没有人答得出。刘亚楼解释说道:“这两句开头第一字合起来叫英杰,是盖叫天的本名,盖英杰。‘三岔口’和‘十字坡’是盖叫天成名的拿手好戏,‘盖世’‘惊人’就是闻名全国的意思。横批是郭老称赞盖叫天的学习精神。”接着他又借题发挥,介绍了盖叫天的为人和刻苦学习精神。他说:盖叫天和著名演员梅兰芳一样,是有民族气节的艺术家。日寇占领上海、杭州以后,梅兰芳先生曾蓄须明志,坚决不登台演出。而盖叫天则修墓,隐姓埋名,不为敌寇效劳。讲到这里,刘亚楼非常动情,高声说道:“这是何等有骨气的艺术家啊!”
他接着又说:“他们的艺术表演都是杰出的。盖叫天是公认的‘活武松’。他的舞台动作非常优美娴熟,确实有硬功夫,内行人看了纷纷赞不绝口。当然,他的每个动作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锁心猿,羁意马,苦练出三汗,即骨汗、筋汗和肉汗’。没有这种持之以恒的苦练精神是不可能有这种硬本领的。”
雨中的报告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一天,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联名给刘亚楼写了封信。邀请他到北航为全体师生作形势和空*发展远景的报告。
没想到,他工作如此繁忙,还是欣然去了。
那一天,北航师生早早地坐在学校大操场上,欢欣鼓舞地等待着聆听空*司令员的报告。
刘亚楼按时来到露天会场。他开宗明义,言近旨远,有声有色地讲了空*的现状和发展,讲了空*的作用,话语风趣幽默,一下就像磁石一样把大家吸引住了。
会场上热气腾腾,不时传出阵阵掌声,笑声。
正当群情激昂时,天公要考验听报告的人的毅力,突然下起了雨。
院长马上叫秘书撑开雨伞,为刘司令员遮雨。刘亚楼一面有意躲开雨伞,一面对院长说:“同志哥!几千人都淋着雨,怎么能光给我一个人撑伞呢?”随后又转向麦克风,面对听众诙谐地说:“还是让我们大家同甘共苦吧!”
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长时间的雷鸣般的掌声。
弥留之际
仍念念不忘空*建设
1965年春夏之交,刘亚楼由于积劳成疾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虽经精心治疗,他的病情仍急剧恶化,多次休克,吃不进东西。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势下,他想到的依然是工作。
4月23日,晚期肝癌使他剧痛难忍,额头上流淌着豆粒大的汗珠。他支撑着身子,一只手拿着*队建设的教材和空*条令,仔细地审阅着,突然他停下来,用另一只手吃力地拿起笔,在条令旁边写道:“这本书应有一页‘内封’,不然使用书的人包上书皮看起来就很不方便。”刘亚楼在病危期间,仍念念不忘对空*条令的审阅,念念不忘加快空*的建设!
进入5月,他经常休克。有一天,他刚从休克中清醒过来,看见总参谋长罗瑞卿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委首长来看他,眼眶里涌出了感激的泪花,他断断续续深情地说:“感谢中央首长关怀……请中央首长保重……”没说完又陷入了昏迷。
当又一次被抢救过来以后,他要见空*教材编写组的秘书长姚克佐。姚克佐走到他的床前时,他恳切地说:“条令要编……出来,上八宝山……送我一本……”姚克佐的眼圈一下子红了,热泪不住地流淌,只是不断点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月7日,死神逼近了。刘亚楼在这即将诀别的时刻,看着孩子们的照片,握着夫人翟云英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再见了……都交给你了……我没有留下什么……你教育好孩子,替我照顾老人……”
1965年5月7日15时15分,这位驰骋沙场、出生入死,对*、对人民、特别是为人民空*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将*,忍着肝癌的剧痛,默默地闭上了眼睛,离开了*和人民、离开了他热爱的空*事业!